主人的話聽都不聽,一向我行我素,是大家對貓的既有認知。
建立信任關係
貓咪與狗不同,牠沒有聽從人類的習慣,所以有些人認為,訓練貓是不可能的。
但其實不然,雖然貓不能像狗那樣學會與人握手或端坐不動,但牠們卻能意識到自己是與主人生活在一起,而且與主人保持良好的關係。
所以即使對象是貓,飼主仍可以進行一些讓雙方感到幸福的基本教育。
訓練貓的第一步,就是讓貓記住自己的名字,如果能做到「呼之即來」的程度更好。
從貓進入家門的第一天起,就像記住廁所的位置一樣,讓牠記住自己的名字。
最有效的辦法是,在吃飯前叫貓的名字,牠就會明白叫名字就有吃的,自然就記住了自己的名字。
這樣子,即使不是要吃飯,當貓聽到飼主叫牠時,就會「喵」一聲回話,或者回頭張望, 或者搖尾以示回答。
也有很多飼主喜歡跟貓說話,譬如叫過來時,把貓的名字加上一同叫,效果會更好。
當貓會聽自己的名字之後,也會讓飼主進行其他方面的訓練。
建立聯繫管道
貓的「喵~喵~」叫聲,有各種語調和聲調,使貓的叫聲不僅能傳遞資訊,還能表達感情,因此我們能透過觀察、判斷來讀懂牠的話,和牠交流。
貓有很多的個性,有挺饒舌的,也有愛沈默的,不能一概而論,當長年和牠相處,就能慢慢讀懂牠的每句言語。
貓對貓、貓對人會在不同場合,用不同的鳴叫聲,來表示不同的感情。
譬如說:
當貓在高興、歡喜時,鳴叫的聲音較短促而清晰,每一個叫聲都有高有低;
當貓憤怒時,會發出嗄嗄的威嚇聲,有時也發出較大的吼嚇聲;
當貓有所欲求時,會直盯著主人的臉,不斷地發出大聲響,讓主人知道牠已經來了;
當貓在撒嬌時,常從呼嚕呼嚕的喉嚨中,發出可愛的喵喵叫聲;
當貓表示拒絕時,最初發出哀憐退卻的聲音,然後,把語尾拖得很長;
當貓被強迫時,則會發出憤怒的罵人;
當貓發情求偶時,母貓發出如同嬰兒哭泣的聲音,俗稱「嚎春」,叫聲相當響亮,並且大多在夜間發出。
母貓和幼貓之間,也常互相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進行交流。
但是這種交流不在母子之外的貓中進行。
不過,當親近的人接近或撫摸貓時,大多數的貓便會開始發出呼嚕呼嚕的叫聲,這是一種信賴的表現。
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貓有自我治療的能力,這可能也是貓能大難不死的一個原因。
當貓在休憩時,喉嚨中常會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。
美國科學家發現這種呼嚕聲約在27至44分貝,有助於療傷和強健身體。
建立親密關係
膽小的貓很難對人產生信賴感,尤其是曾經在外的流浪貓。
如果飼主是上班族,白天只有貓在家的情況下,回家後與貓進行肌膚交流就顯得更為重要了。
所以每天在家時,一定要和貓接觸,重視對貓的撫摸安慰。
經常抱貓和貓玩是非常重要。
貓原本是謹慎小心的動物,有的貓一被人抱就一下子從胳膊裡逃走;
有的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,有時還會逃走。
不過,即使是流浪在外的貓也有喜歡和人親近的。
所以貓的性格縱然多變,但是如果你養的是幼貓,只要從幼貓時期開始就經常被人抱,經常和人一起玩,相信這隻貓會比較喜歡和人親近。
但是也不要老是抱貓,不要勉強地抱貓,讓貓覺得厭煩。
有時和貓一起玩,可以給貓滾滾球,或者搖搖逗貓棒。
所以,看起來冷酷的貓,實際上是很愛撒嬌的。
因為貓會把飼主看作父母,像小孩一樣愛撒嬌,牠們有時會主動親近飼主,用頭頂頂手,希望飼主用手撫摸牠們的額頭、耳後、鬍子周圍、下巴、尾根,甚至發出呼嚕呼嚕的回應。
當貓覺得寂寞時會爬上飼主的膝蓋,或者隨意跳到攤開的報紙上坐著,盡顯嬌態,讓愛貓的人都拿牠們沒辦法。
http://i-plog.com/cats_guide/cat-lovers-an-essay/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